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新闻 >

“需求 - 技术”精准对接 省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助力禹州中药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25-08-26 20:30    浏览次数:
      8月26日,河南省中药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一行在团长王学兵教授的带领下深入禹州森茂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禹州市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两家企业,开展“需求-技术”精准对接行动。
      此次对接活动以“深入对接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技术人才”为核心,围绕企业在中药材种植、产品研发、加工等关键环节的痛点难题,现场拆解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明确后续“滴管式”服务机制,为禹州中药材产业升级注入科技动能。


      森茂迷迭香:破解种植与加工双重难题,锚定产业良性发展
      走访中,森茂迷迭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石头提出企业当前的核心困境:一是种植端,白附子、南星烂根问题频发,半夏生长率偏低,严重影响产量;二是加工端,迷迭香出油率不高,核心成分保留与提取纯度不足,工艺亟需优化;三是提取端,迷迭香、青蒿等提取后的渣液未能充分利用,需要深度开发。
      针对种植难题,服务团成员曹永周高级农艺师和文春南博士指出,白附子、南星和半夏烂根和出芽率低与土壤病虫害和种子的施播方式密切相关,需要查明原因、精耕播种技术。服务团团长王学兵教授提出针对性方案:建议开辟专属试验田,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排查土壤、水肥、种子预处理等关键因素,精准定位烂根问题根源。
      在加工环节,王学兵教授围绕“提升迷迭香出油率与产品品质”提出三大关键举措:一是选种选时,比较不同品种、不同采收季节的出油率差异,筛选适配本地的最佳品种和最佳收获期;二是优化处理,采用趁鲜切制、热泵烘干、低温烘干等科学加工方法,最大程度减少迷迭香挥发性成分的损耗;三是提升工艺,升级当前的煎煮蒸馏工艺和设施,添加有机溶剂,提高精油得率。
      在提取渣液等中药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服务团成员杨明凡教授指出,青蒿、迷迭香、益母草等提取渣液在畜牧业养殖中有巨大开发利用价值,后期可通过益生菌发酵等方式进行处理,探讨其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养殖中可行性。
      王学兵教授还为森茂迷迭香规划了长远发展路径:以“能种、种好、种出面积”为基础,先通过技术突破实现企业产能与品质双提升,再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禹州迷迭香产业形成良性发展生态;同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行业的企业标准,逐步推动其成为区域乃至全国迷迭香产业的标杆标准,并强调“要把中药情怀坚持下去,把老工匠精神发扬下去”,以品质与匠心筑牢产业根基。
 

      中瑞农业:聚焦技术与品牌双升级,破解产品同质化困境​
      中瑞农业园林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西尧则提出两大核心需求:一是中药组培育苗技术薄弱,亟需专业指导突破育苗瓶颈;二是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精准触达目标消费者。
      针对上述问题,中药产业服务团给出“技术 + 品牌”双驱动解决方案:技术层面,王学兵教授明确服务团今后将在中药组培育苗技术、企业实验室组建与技术人员培养、中药成分提取生产线工艺流程优化、黄精多糖粉等药食同源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于企业提供全过程指导;产品设计与品牌塑造层面,服务团成员张红英教授建议企业先明确产品定位与核心面向人群,如针对养生人群开发药食同源产品、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便捷型草本食品等,再通过开发专利产品打造差异化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通过场景化营销培育消费者认知,逐步实现品牌化升级。此外,双方商定,中药产业服务团还将在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领域为中瑞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企业拓展产品矩阵。


      深化服务机制:“滴管式”支持 + 高效转化,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此次走访不仅解决了企业当下的痛点,更明确了今后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确保服务落地见效:一是精准“滴管式”支持机制,针对企业的定制化需求,组建专属技术服务小组,定期上门跟进问题解决进度,避免“一刀切”式服务;二是高效技术转化机制,将服务团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生产需求直接对接,缩短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周期;三是需求动态响应机制,持续收集企业在后续生产中的新需求,及时调配技术资源,形成“需求提出 — 技术匹配 — 落地反馈 — 迭代优化” 的闭环服务。​
      王学兵教授在走访总结中强调:“创新是企业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特派员的核心作用,就是把创新技术精准输送到产业一线,让企业的痛点变成发展的亮点。” 禹州市科技局李战杰局长也表示,未来将持续以“自下而上提需求、自上而下供服务” 为思路,联动多方科技资源,围绕禹州中药材产业全链条开展精准服务,推动本地中药材产业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助力禹州打造全国知名的中药材产业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