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整合创新,引领学科建设新发展
会议聚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学科发展的关键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张改平教授高度认同此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并向会议的召开致以贺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康相涛教授作视频讲话,他对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第二版)和《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第二版)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适应科技发展和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秉持科学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案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要融入思政教育,强化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打造高质量教材,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奠定基础。臧卫东教授作“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专题报告,着重强调了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与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深度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宋予震教授指出,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学科作为畜牧兽医领域的基础学科支撑,需深度融合生物技术、数字化解剖等新兴技术,推动学科向更高层次迈进。李明教授强调,学院将加强前沿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魏战勇教授着重强调了高质量规划教材建设对兽医学一流学科创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对标国家级规划教材,打造高质量精品教科书
会议重点讨论了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和《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第二版)的编撰工作。主编李奎教授提出了“聚焦高质量,对标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撰工作指导思想,明确了“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标准更严格”编撰工作指导方针。第二版教材将新增犬、猫、家兔、骆驼、牦牛等动物的解剖及组织学特征章节,增加中英文摘要、知识点扩展和数字化技术应用板块,力求将教材打造成国际化、数智化、多元化的一流教材,克服第一版教材中图片不清晰、实践案例不足等问题,严格把控编审流程,确保教材于2026年10月高质量出版。会议聚焦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学科发展的关键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张改平教授高度认同此次会议召开的必要性,并向会议的召开致以贺信。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原副校长康相涛教授作视频讲话,他对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第二版)和《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实验指导》(第二版)的编撰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适应科技发展和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秉持科学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二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实验案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三是要融入思政教育,强化职业素养与社会责任感,为打造高质量教材,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奠定基础。臧卫东教授作“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专题报告,着重强调了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与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深度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宋予震教授指出,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学科作为畜牧兽医领域的基础学科支撑,需深度融合生物技术、数字化解剖等新兴技术,推动学科向更高层次迈进。李明教授强调,学院将加强前沿技术与教学的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魏战勇教授着重强调了高质量规划教材建设对兽医学一流学科创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对标国家级规划教材,打造高质量精品教科书
三、凝聚合力,服务行业,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
李奎教授回顾了学校在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他强调,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更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企业紧密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解决行业“卡脖子”问题,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我院闫峰宾副教授在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版教材已发行超4000册,被多省农业类兄弟院校使用并受到广泛好评。
第二版规划教材编写团队由来自全国“双一流”大学在内的20所高等院校共40余位年富力强的资深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他们长期从事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学术造诣,为教材质量提供了有利保障。
四、聚焦多元内容、创新形式载体、收获丰硕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董玉兰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华进联教授、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滕春波教授分别向会议作专题报告。本次会议通过学科建设发展研讨和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明确了学科建设与教材编撰的双重路径:一方面深化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另一方面以高质量教材为载体,夯实人才培养基础。与会专家一致表示,将凝聚智慧与资源,共同推动河南省动物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学科迈向国内一流学科,为河南农业强省建设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企业产品展示、书法作品展等活动,在学术交流之际增添了企业产品和浓厚的文化交流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