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新闻 >

我院胡功政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2-28 19:04    浏览次数:

      黏菌素(Colistin, COL)被认为是治疗多重耐药(MDR)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最后防线,但随着黏菌素的广泛使用,细菌对黏菌素耐药性十分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黏菌素-氯硝柳胺联合治疗对革兰阴性菌显示出优异的协同抑菌活性,如何将两种在药代动力学性质上有巨大差异的药物足量地共同递送到感染部位是这一药物组合实现临床转化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近日,胡功政教授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TOP期刊、中科院一区)上发表了题为“Self-assembly pH-sensitive polyelectrolyte complex co-delivers niclosamide and colistin to overcome colistin resistance in bacterial infec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构建了共载黏菌素/氯硝柳胺的pH敏感性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递药系统(CS/AL-PECs@COL/NIC),力图逆转耐药的同时提高生物利用度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为解决黏菌素及其佐剂的共递送和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提供新的策略和参考。
      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用于黏菌素和氯硝柳胺口服给药的pH敏感性聚电解质复合物纳米递药系统,该纳米递药系统是由两种带相反电荷的纳米粒子(壳聚糖包覆的纳米粒和海藻酸盐包覆的纳米粒)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组装而成。分析结果表明,CS/AL-PECs@COL/NIC具有良好的血清稳定性和pH响应性,这有利于避免被胃酸降解,并在肠道感染部位实现靶向缓释。时间-杀菌曲线和活/死细菌染色检测证实,CS/AL-PECs@COL/NIC对黏菌素耐药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比游离黏菌素和氯硝柳胺的组合更强。此外,CS/AL-PECs@COL/NIC对大肠杆菌感染具有良好的体内抗菌活性,治疗效果显著,并且适口性良好。体内外生物安全性研究表明,CS/AL-PECs@COL/NIC应用前景广阔。更重要的是,与黏菌素不同,CS/AL-PECs@COL/NIC不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的稳态。综上所述,这种共载黏菌素和氯硝柳胺的pH敏感性聚电解质复合物递送系统在克服黏菌素耐药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用于治疗耐黏菌素的细菌感染。
      胡功政教授和翟亚军助理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22级博士研究生易开放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8001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02716、32373069)等的资助。(文/翟亚军)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5.141415